联盟快讯

ICAA理事彭锋:传统与现代——彭锋教授谈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

       2023年10月14日下午,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受邀为学员们带来题为《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》的课程讲座。彭锋,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、院长,主要从事美学理论、艺术理论、艺术批评、展览策划、剧本创作等方面的教学、研究和实践。出版学术专著15部,主要有《重回在场:哲学、美学与艺术理论》《跨界交响:美学在艺术中的历险》《回归: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》《西方美术与艺术》;出版学术译著7部,主要有《艺术的语言》《景观美学》等;策划艺术展览200余次,主要有“弥漫: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”“相遇丝绸之路: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”等。
图片

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、教授彭锋授课

       彭锋教授从国外百科全书中中国美学概念缺失这一现象切入,分别阐述了“中国性”和“美学”两个维度,明确了“中国美学”在世界学术框架中所处的位置。中国美学概念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“中国”在西方世界中总处于“被发明”的位置,在不同的历史方位有着不同的阐释;另一方面,美学首先经由德国传教士传入中国,在语言学传达层面存在一定的偏差,美学的原始意涵更偏向于“感性学”而非“美的科学”。接下来,彭锋教授为学员们深入解析了美学的定义、研究对象以及不同导向。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,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或感性学,也是艺术的哲学,以美、感性认识、艺术为研究对象。在美学确立的18世纪,主要有三种导向的美学在相互竞争,即认知导向的美学、游戏导向的美学与激情导向的美学。而到了20世纪,美逐渐从美学研究中淡出,一方面是由于艺术不再以美为目标,现代艺术出现美学麻木化倾向;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分析将美的问题消解了,出现以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终将落空的观点。图片

授课现场

图片

授课现场

       由此,“中国性”与“美学”二者的结合便形成了“中国美学”的话语方式。对中国美学的基本概念,学界存在“美”、“意象”、“生”、“间性”等多种解读。而彭锋教授则对气韵与节奏、意境与气氛、意向的双重性等中国美学的几种形态进行研究,最终选择以“写意”一次来概括中国美学的基本概念,并以丹托的风格矩阵理论为基础,从再现与表现、写实与写意几个维度分门别类详析写意艺术的风格特征,由此总结出中国画中的三重性:形、意、笔墨。彭锋教授以《听琴图》中的“无弦琴”、《红楼梦》中的“想园”为例,指出写意艺术是内在的、本质性的艺术,其本质不是具体的对象,而是一种内在的趋势。正如黄佐临所说:“我们必须找到内在的真实, 找到事物及其联系以及情感的本质,并把它从非本质的东西中分离出来。”接下来,彭锋教授从自身策展实践——“弥漫: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”出发,展现出中国美学在当代艺术中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形式。该展览以弥漫为主题,选择以白酒、绿茶、中药、焚香、荷花的气味为题材创作作品,在威尼斯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、世外桃源般的东方境界,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强烈反响。彭锋教授指出,该展览就是以当代的艺术语言营造传统的意境,并希望学员能够在未来的研究当中大胆实践,寻找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当代转化方式。最后,彭锋教授耐心回答了学员提出的问题,尤其是对雕塑艺术的意境营造提出了独到的见解,认为雕塑家要想通过有形的材料表现无形的意境,就需要着力塑造雕塑与空间以及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。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,对彭锋教授的精彩讲座和耐心解答报以热烈的掌声。图片

学员提问

图片

彭锋教授与学员合影留念


项目负责人:马菁汝

项 目 执 行:李夏子、范铭振、辛    舜、杨京霖、罗惠尹

主持、编辑:张紫若、徐一赫、李雪晴、肖宇欣、刘博文、寇清菱、陈敏玉、翟羽佳、李芃澍、岳小艺

摄像、摄影:周   丰、魏子成、王   卓

@转载自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 微信公众号

香港黄竹坑道44号盛德工业大厦13楼D室

00852 27965068

00852 27965068

info@icaalliance.org